当前位置: 主页 > 万向娱乐 » 惠泽民生“铁律”镌刻在广袤大地上“万向娱乐注册开户”
万向娱乐,万向娱乐平台,万向平台注册网址,万向娱乐注册开户
本文摘要:——退耕还林工程亟待吹响新号角系列报道之五中国绿色时报4月23日报道(记者李燕)退耕还林工程走近了历史的交汇点,一个历史阶段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将扬帆起航。
——退耕还林工程亟待吹响新号角系列报道之五中国绿色时报4月23日报道(记者李燕)退耕还林工程走近了历史的交汇点,一个历史阶段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将扬帆起航。如果重新开端新的退耕地造林,意味着有更多更重要的任务去担当,需要借鉴以往工程的经验,破解发展中伴生出的发展难题。
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说:退耕还林的经验很多,所有的经验都指向了民生。你只要关注民生问题,政策措施就会让土地发挥出保障农民的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诸多功能。
所以,退耕还林从制度设计之始就把民生放到了天平的另一端。退耕还林工程被基层干部和群众称为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与其他生态工程最大的不同,退耕还林工程始终把民生放在制定政策的第一位。
重视和保障民生,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巨大效益的最大法宝。其借鉴作用,适用现在,启迪未来。以民为本,山川尽显实打实的红利退耕还林打的是一场持久战,退耕还林政策能否顺利贯彻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农民的信任。
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大范围直补农民,粮食补贴、种苗补贴以及在林产品加工上的技术和资金扶持等,既保障了农民权益不因退耕还林而受损,又使山区农民有机会从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两难境地中解脱出来。目前,全国有1.24亿农民人均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近2000元。解决了眼前生计,退耕造林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
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是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基于此,2007年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时最大限度地为退耕农户着想,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外,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等。各地通过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发展后续产业和实行生态移民,解决了退耕农户人口吃粮和生存问题;通过加强薪炭林、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农户的灶口问题;通过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解决容易对生态造成破坏的牲口问题。
使工程区政府开始有人力、财力、物力去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开放开发,工程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逐步形成。陕西省首先对牲口实施舍饲圈养。
开始时农民很难接受,基层干部就进行宣传,并且召开赛羊大会等引导农民进行品种改良。终于,漫山遍野的放牧改成舍饲养羊。通过推广三圈(羊圈、猪圈、厕所)一棚(温棚),煤、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逐渐取代了烧柴。通过制定退耕还林分区域口粮田底线标准,指导农民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改造中低产田,新建淤地坝,兴修水地等,引导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少种高产转变。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带来了实打实的红利,应成为新一轮建设中大力弘扬的宝贵经验。项目的实施权交给农民,政府则集中精力推进工程建设、保障建设质量,解决生态与民生的协调发展。
这样的做法基于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奠定了退耕还林科学推进的基础。1999年-2012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总任务4.41亿亩。
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生物多样化得以持续,丰富的生态资源对于农民来说,是比耕地更有价值的创收源。这样一来,退耕还林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成果巩固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退耕还林如何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格蕾琴戴利教授用中国古语来解释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的关键所在。除了发放补贴等政策实施到位以外,各地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培育了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好的生态经济型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形成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和饮品、药品、保健品一体化的林业产业格局,并推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累计建成包括林下经济在内的产业基地4000多万亩。种植经济林、开发生态旅游、生产绿色食品不再种地的山区农民反倒有了更多让腰包鼓起来的方式,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提供了保障。
格蕾琴戴利教授呼吁,退耕还林缺乏良策的国家应该向中国学习。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4个省区2.95万户退耕农户的监测调查,到2011年年末,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为98.9%。
新疆是退耕还林取得巨大成效的省区之一,它的生态经济型产业化路径,充分阐述了授人以渔的内涵。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新疆在南疆推行立体种植,在退耕地上种植林果、林间间作小麦和其他作物,林果面积由2000年的68万亩发展到2012年的2000万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钱智说:在南疆最贫困的地方、产业结构最难调整的地方、农民增收最难的地方、非农产业最难培育的地方,林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得到了释放。
这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成果和主要经验,更是值得书写的未来课题。改革创新,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退耕还林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
从个体承包到确权发证,从大户承包造林到公司承包造林。14年来,退耕还林不断完善政策,不断创新机制,让退耕农户早早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极大地提高了陡坡耕地的林业生产力,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发展之路正在形成。一次次见证了中国农村变革的土地,因退耕还林它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一次次见证了中国农村变革的山区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专家评价,退耕还林给农村带来的变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深远。1999年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其中个体承包明确了退耕农户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农户的合法权益,让群众退的踏实、还的放心。近年来,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退耕还林地确权发证工作进度也大大加快。截至目前,第一轮补助期满的退耕还林地中,有91.2%的面积完成确权发证工作,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随着集体林改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向纵深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为退耕农户开辟了发家致富的广阔空间。以改革为基础,创新机制为突破口,退耕还林形成了治理模式的多元化。
极大地调动了退耕农民造林护林、巩固成果的积极性,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的热情,逐步使当地农民形成多种经营、精耕细作、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大量农民走出山区、沙区,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致富门路。据四川省对丘陵地区的调查,每退耕3亩坡耕地可转移1个劳动力,全省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200多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得以转移,年创收约100亿元,为退耕地造林、巩固成果提供了不竭动力。云南省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各方投入的原则,各地将陡坡地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工程充分与天保公益林建设、防护林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木本油料基地建设以及地方安排的其他生态治理项目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大户、公司通过承包来规模化治理陡坡地,取得了明显成效。退耕还林工程根植农村,服务农业,惠及农民,树立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大旗。
周鸿升说:改革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它可以创造出无限的活力,这一退耕还林的深刻经验我们要坚持下去。
本文来源:万向娱乐-www.langtaoquan.com